在太空54年,中国“游子”东方红一号,为什么不用天宫带回家?

“东方红一号”是我国首颗人造卫星,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。与此同时,它在太空中播放了歌曲《东方红》,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航天的崭新起步。

在太空中运行了28天后,“东方红一号”已达使用寿命的极限,电池和设备的能量全部耗尽,无法再继续工作,只能像被“遗弃”的物体一样,静静地漂浮在广袤的太空中。

当前,中国航天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天宫空间站已经建成。那么,能否通过机械臂将这个象征新中国的“第一卫星”迎回呢?

意义重大的“东方红一号”

1970年4月24日,举国上下敲锣打鼓,喜气洋洋地迎来了一个非凡的时刻——东方红一号成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。

它通过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进入轨道,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41公里、远地点2368公里、倾角68.44度,并以20.009兆周的频率播放《东方红》音乐。

它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在太空中播放象征中国的《东方红》这首音乐,还包括进行卫星技术试验,以及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密度。

尽管其功能十分有限,但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正式踏入航天新时代,成为继苏联、美国、法国和日本之后,独立掌握人造卫星技术的第五个国家,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新篇章。

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寿命为20天,但实际运行了28天。尽管其短暂的存在,背后却凝聚了科学家们长达12年的辛勤研究与心血。

1957年,前苏联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人造地球卫星——斯普特尼克一号,这一壮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,也点燃了科学家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。

熊熊烈焰蔓延至中国大地,面对这一挑战,中国的科学家们心中默默立下誓言:我们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卫星!

1958年,中国正式启动了人造卫星的预研计划,并确定了“581”任务。从那时起,科研先驱们踏上了艰难而卓绝的探索之路。

当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,航天技术被严格保密,且处于封锁状态。生活条件极为艰苦,设备简陋,许多方面都需要从头开始探索。

以沈永奇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们夜以继日,毫不懈怠,在艰难困苦中开创了一条属于中国的航天梦想之路。

当时,航天领域主要由前苏联和美国主导,这两个国家几乎完全封锁了航天技术。然而,在如此严峻的国际环境下,中国科学家们仍然成功研制出了东方红一号卫星。这不仅代表了技术的突破,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、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。

1982年10月24日,科学家们在南太平洋上空观测到东方红一号,它的轨道依然清晰可见。尽管已失去功能,它依旧坚定地保持着原有的轨道。

消息传出后,科学家们便萌生了回收“东方红一号”的梦想。2021年4月29日,中国空间站核心舱“天和”卫星成功发射,与“东方红一号”擦肩而过。

这幅激动人心的画面被相机定格,仿佛长江的后浪推向前浪,令人热血沸腾。与此同时,人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——是否可以通过天宫空间站回收东方红一号?

丧失功能后,何去何从?

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了发射信号,至今已经过去了54年,它仍然沿着原来的轨道继续运行。

根据美国空间监测网的数据,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高度每年平均下降1.5千米,预计将在2026年左右进入大气层并被摧毁。

一些专家持不同看法,他们认为即便经过千年,东方红一号也不太可能坠落。原因在于,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并不依赖于能量,而其轨道的高度和倾角也使得它能够长期稳定地保持在轨道上。

东方红一号在宇宙中漂泊了多年,带它回家的愿望一直是中国科学家心中的梦想与浪漫。为什么这个梦想至今未能成真呢?

首先,由于技术限制,回收技术尚不成熟。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时代,航天技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,回收失去动力的卫星极为困难,且在此期间未能取得有效的突破。

此外,回收卫星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资金,这在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无疑构成了一个重大挑战。国家在其他领域亟需资金支持,因此很难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已经过时的航天卫星项目中。

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并不依赖能量,因此即使失去功能或电力,它仍能够在轨道上稳定飞行。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,科学家们一直未对东方红一号进行“救援”,他们可能在等待一个技术更加成熟的合适时机,再将其接回地球。

天宫空间站能否回收?

如今,中国的航天技术已迈入全新的时代,天宫空间站的竣工将中国航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开启了航天事业的新篇章。

当初未能回收东方红一号,主要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。然而,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,天宫空间站的稳固支持,以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大国力,我们是否能够实现梦想,成功回收东方红一号,并传递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呢?

理想虽美好,现实却充满挑战。如果想将东方红一号对接到天宫空间站,就必须借助太空机械臂将其捕捉,这其中将涉及众多困难与风险。

我们必须清楚,太空机械臂的主要作用是完成空间站的建设、维护以及实验等工作,而并非用来捕捉在轨飞行的卫星。

机械臂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设备,如果强行用它去捕捉飞行物,可能会导致损坏,最终得不偿失。

即便不考虑其坚固性和安全性,机械臂的速度问题依然十分突出。它的运行速度相当缓慢,空载时移动速度仅为0.3米/秒,而在满载状态下,速度更是降至0.02米/秒。

在面对高速飞驰的东方红一号时,机械臂虽然心有余悸,却力不从心,眼睁睁看着它向前疾驰,却无论如何也追不上。

科学家们提出,若能提前计算出东方红一号的运行轨道和时间,派遣机械臂在那里“守株待兔”,待其经过时直接将其抓住,岂不更为简便?

当一个低速物体遇到一个高速行驶的物体时,通常很难精确地捕捉并抓住它。即便能够成功地捕捉到并抓住,也很有可能会因高速物体的强大冲击力而被瞬间甩飞出去。

如果设计了一个强力的抓手来紧紧抓住东方红一号,问题就能解决了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这样做很可能导致机械臂被拖拽着四处乱跑,最终又失去一个机械臂,漂浮在浩渺的宇宙中。

第二个难点在于轨道高度的差异。中国空间站和东方红一号的轨道高度并非固定不变,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行,最接近时的高度差为51.8公里。

从表面上看,这个距离似乎并不遥远,开车的话也许很快就能到达。然而,在太空中,要想缩短这样的距离,必须让“天和”核心舱调整轨道,进入与“东方红一号”相同的轨道。这一过程所需的能量巨大,甚至可能超出核心舱本身的质量。

此外,轨道倾角也是一个重要问题。“天和”核心舱的轨道倾角为41.58度,而“东方红一号”则为68.4263度。

虽然角度差异看似微小,但要将它们调整至同一水平面,需要进行多次轨道变换。这不仅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,还会消耗大量能源,伴随较大的风险,甚至可能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。

即使付出极大的努力将两者的倾斜角度调整到同一平面,仍然难以实现同步飞行。“天和”核心舱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92.2分钟,而“东方红一号”则需要114分钟,二者的速度差异较大,因此同步飞行几乎无法实现。

机械臂无法抓取,导致“天和”核心舱无法带回,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能将“东方红一号”带回吗?

从理论上讲,仍然是有解决办法的。

有一种专为老化卫星提供燃料或进行清理的“轨道延寿卫星”,它们配备了灵活的机械臂,能够调整自身的轨道和速度,并与“东方红一号”同步飞行,精确进行捕捉。

另一种方法是利用“太空渔网”将“东方红一号”打包并带回天宫空间站周围。

这种渔网由特殊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,通过精确计算,将卫星发射至“东方红一号”附近,随后展开,形成一张巨网将其完全包围。

通过利用“东方红一号”自身的动量和重力,将其包裹在网中并拖拽至指定位置。这种方式既简便又实用,特别适合用于处理太空垃圾。

回收性价比

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回收“东方红一号”,都将需要巨大的人员、物资和资金投入。如果仅仅是为了将其带回地球作为纪念,那么这种做法是相当不划算的。毕竟,让它持续在太空中飞行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纪念的方式。

不过,如果是为了测试卫星捕捉技术等相关项目,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将“东方红一号”带回祖国,这也算是圆了一个心愿。

那么,是否将它暂时留在太空中会造成太空垃圾呢?目前无需过于担心这个问题。专家预测,“东方红一号”将在太空中漂浮相当长的时间,且其轨道暂时不会与其他航天器发生碰撞,导致坠毁。

它将长久停留在太空中,作为中国航天历史中的一颗古老卫星,照亮着新星的未来。

“东方红一号”是我国首颗人造卫星,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历史的起点。尽管它的功能有限、使用寿命较短,但却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,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。

如今,它已在太空中漂浮了54年,依然在继续无尽的漂泊。现有技术是否能够将其带回,仍需通过实验验证;如果没有特别需要,通常不会进行专门的回收操作。

“东方红一号”至今依然按照预定轨道运行,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见证着华夏儿女的辉煌成就。

#深度好文计划#